

又年近節慶, 怎樣飲酒和解酒才能降低酒後不適?
不少朋友都喜歡在聚餐小酌幾杯,美酒佳餚確實令餐桌間添加不少氣氛。 適量飲酒能調和人體氣血內助中氣, 中醫亦常以藥酒治病。 但是若過飲無度,易令人體內生濕熱, 輕則傷人脾胃,重則折人壽命。尢其是夜飲更可怕,傷脾胃,致生諸病, 嚴重更可能中毒致死。 研究發現,在酒精代謝過程中,肝臟細胞會受到損害,成為「酒精性肝炎」。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經常是並存的,最終,有可能會演變成「肝硬化」,甚至肝癌。不少女生習慣睡前飲杯紅酒助眠,不過中醫認為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酒為大熱刺激之品,睡前飲酒易擾亂脾胃運化功能,使 「胃不和」,從而影響睡眠的質素。不但如此,在睡前飲酒更有助胃火,引起胃脹、胃痛,出現胃酸倒流的症狀。雖然飲酒容易令人困倦入睡,但酒精會令睡眠一直停留在淺睡期,影響睡眠質量。 又臨近年節, 不少人會選擇飲酒作樂,如果不小心喝過頭,宿醉上身,第二天增加不適感痛苦萬分。 如果想繼續享受酒精飲品,又不想承受酒後的不良反應,有甚麼解酒的方法呢? 以下中醫推薦幾款解酒茶和湯可以緩解酒後不適, 並且減少宿醉的機會, 飲酒後及睡前都可飲用: 西洋參茶:西洋參2克, 切成薄


為甚麼中醫常把「脾胃」連在一起說?
沒胃口,胃疼, 吃飯不香,打嗝, 大家都會聯想到“脾虛”這兩個字。 脾胃是中醫的重要概念,那甚麼是脾胃呢?打一個比喻,我們的胃部就像裝食物的倉庫, 我們首先會把東西吃進胃部,這個時候需要研磨和消化,再到脾部進行二次消化,然後吸收消化後的精華,再而把食物中最營養的部分,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, 因此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,所以中醫統稱為「脾胃」。以中醫的角度, 脾胃不單止覆蓋了消化系統,而且與神經、免疫、運動、內分泌等也有一定的關係。 中醫講的脾胃,不強調實體臟器而是從功能上看,即肩負主運化、主統血、主生發、主肌肉四大職能。 主運化 就是指食物經過胃的加工,然後進入小腸, 再由脾輸送至全身,供應給各臟腑器官, 同時兼顧運化人體內水液的功能。所以脾胃差會使濕氣停滯,全身無力。 主統血 即脾負責控制全身血的運行,如果脾虛的人士, 就會容易出血。 主生發 指促進人體生長發育。 脾胃是元氣生發的源泉, 我們體內的元氣要得到不斷的充實,就必須依賴脾胃。 主肌肉 是指脾胃把營養輸送到全身的肌肉中,保持肌肉強健。如果脾氣虛,就會使肌肉得不到營養而出現萎縮鬆弛。 其實我


2021年到來,「藥食同源」有機會成為飲食新趨勢
新冠疫情的爆發加上Z世代進入消費市場,對於整個食品產業, 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及舊有的產品已逐步被改變。美國特色食品協會(Specialty Food Association)日前發佈2021年的飲食趨勢預測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對全球飲食方面繼續帶來巨大的影響,尤其是以保健及健康產品大受歡迎。 而一些貝有功能性的食品, 例如:「植物基+功能性」, 消費者更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設計,然後購買「量身定做」的食品。Kerry Digest市場研究團隊洞察團隊表明一些食材,例如: 康普茶以及富含中醫藥的產品(如:姜黃、人參、銀杏等等), 還有胡蘆巴、辣根和孜然等, 這些傳統亞洲食材深受西方國家追捧和歡迎。 圖片來源: Heywell官方粉絲團 FBIF(Food & Beverage Innovation Forum) 發現,2020年在食品方面的關鍵詞出現得最多的就是「健康」,「天然」和「風味」。因此作出, 植物基+功能性的飲料、具有中醫藥成分及少糖少鹽食品將會成為未來飲食界四大發展方向。 例如: Heywell其中有一款產品 - 葡萄加柚味氣泡水,就